證券時報4月15日報道: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家擬出臺大豆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國家將出臺政策限制新增大豆壓榨產能
發改委有關人士昨日指出,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將規范大豆油脂加工業的發展,出臺大豆產業的發展指導意見,在大豆深加工的行業準入、產業布局、技術進步、規范市場行為以及引導大豆有序進口的長效機制方面,建立必要的政策措施,使整個大豆油脂業能夠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賀燕麗在昨日舉辦的“2008年中國糧油市場展望會”上作此表示的。賀燕麗說,隨著人口增長,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動和居民生活的提高,今后我國植物油和豆粕需求總量還會呈剛性增長。預計2010年我國植物油需求可能達到2600萬噸左右,與2006年相比增長16.3%。另外,豆油和豆粕的需求也會急劇增長。豆粕將要達到3000萬噸以上,大豆需求量在5000萬噸左右!澳壳拔覈蠖故袌龅倪M口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0%。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大豆的價格波動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大豆價格,使得國內市場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賀燕麗指出。她認為,在此背景下,我國應該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建設優質、專業、高產、安全的大豆基地,并增加油菜籽、花生等其他品種的產量,開發除了大豆以外的其他油的品種,比如像棉籽油、茶油、菜籽油等新品種,以此穩定大豆的需求量。
針對跨國糧商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并在大豆加工業中占據要位的現象,賀燕麗指出,“油脂壓榨行業存在著外資比重偏高的問題!苯y計資料顯示,2006年外資大豆油脂加工能力為2570萬噸,占全國的將近1/3,但是實際的壓榨量已經占到了將近全國的50%。
賀燕麗認為,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中國應該主導整個大豆產業的發展。目前,大豆行業的外資比重過高,使其基本上主導了我國進口大豆的采購權和定價權,實際上也壓縮了內資大豆加工企業的生長空間。
“國家下一步要在行業準入、產業布局、技術進步、規范市場行為以及引導大豆有序進口的長效機制方面,建立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使整個大豆油脂業能夠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賀燕麗表示。
對于未來的大豆行業發展規劃,賀燕麗說,可以參考發改委前期出臺的《玉米加工業指導意見》。賀燕麗同時指出,文件出臺肯定要經過充分的、科學的論證,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路,引導大豆加工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使我國大豆加工業的發展能夠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中國暫停新建大豆壓榨廠
。疲灾形木W:中國已禁止新建大豆壓榨廠,旨在緩解行業產能過剩局面,并限制外國企業在食用油行業市場份額不斷膨脹。
上述消息是國家發改委(NDRC)一位官員昨日在北京透露的。去年年底,中國政府也曾作出相關決定,將外資在新大豆壓榨廠的股權比例限制在49%。
國家發改委官員賀艷麗在北京召開的一個會議上表示,外資所有權限制了“中國在價格談判和保障供應方面的能力”。
她表示,原則上,在未來幾年,不會批準新建壓榨廠,或現有企業的擴建,因為產出業已經超過了需求,重復建設情況嚴重。
以新加坡上市公司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為首的海外廠商,已占據了食用油行業50%左右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后的是美國私人持股企業嘉吉(Cargill)和美國農業集團邦吉(Bunge)。
所有外國企業都擁有雄心勃勃的在華擴張計劃,對于企業來說,中國有可能成為比美國更大的市場。
上述兩項決定反映出,中國對于對大豆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上升感到憂慮。自2003年以來,大豆進口量增長了兩倍。目前,進口大豆占80%左右。
大豆進口量的增長也預示著,包括小麥在內的其他谷物產品也可能出現類似情形。隨著人口富裕程度的提升,本地的產出難以滿足需求。
中國在農業方面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出口某些農產品。但由于土地供應日趨緊張、水資源短缺以及大規模種植農作物增產潛力有限,增加農產品進口將不可避免。
雖然中國大多數食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但政府仍保留糧食方面的補貼及貿易壁壘,以支持其長期以來維護食品安全的政策。
以大豆為例,國內大豆行業已游說中央政府,阻止外國企業進一步在華擴張大豆壓榨業務。
賀艷麗還表示,叫停新廠建設將有助于避免現有企業為在行業洗牌中生存而進行的“惡性競爭”。
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外國行業管理人士稱,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至少已存在了5年。
他表示:“我認為,假如外國企業并未參與其中,那么他們只會告訴國內企業‘你們自己解決\',而不是停建新廠!